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2018-03-20 11:23:18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
天生我材必有用

——曲艺家王秀春素描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
  王秀春的创作成果要结集出书,真为他感到高兴。活到近耄耋之年,有了某种总结人生、“盖棺定论”的意味。莎士比亚有言:延续生命的方式有两种:生育子女,留下作品。人生在世,奋斗毕生,生命有限,精神长存。

  王秀春希望我给他的新书作序。

    早年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,出版新诗集时,请哈佛大学的梅光迪为之作序。梅光迪以三条理由拒之:其一,“迪现实未敢谈诗,因未研究也。”我非曲艺界人士,隔行如隔山,跨界为之,难免班门弄斧门外乱弹,只恐遗笑方家;其二:“序文者乃‘谀墓’之类,安容反对家置喙?”新书出版,其中甘苦,述著者自知。旁观者表示祝贺,理应送上心灵鸡汤滋补。然而,我生就不会鹦鹉学舌也非善于唱赞歌的百灵夜莺,只是个爱挑毛病的啄木鸟,横挑鼻子竖挑眼,鸡蛋里面挑骨头。作序重任,岂是我能为之?其三,“迪全无名誉声势,作序无补。”一本书付梓之际,作者但凡请人作序,自然请学界名流文坛巨擘。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指鹿为马,点石成金;巧舌如簧,妙笔生辉。王秀春比我年长十岁,我延续在太钢初识时的习惯,至今一直称呼他“王师傅”。王秀春请我作序,我担心他是“爱屋及乌”“明珠暗投”,而我却有“鱼目混珠”“滥竽充数”之嫌。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            (作者与王秀春)

    王秀春说:“我从事曲艺一辈子,也不乏愿为我写文章作序之人,可是不知为什么,我就认定了非你莫属。我总觉得别人并不真正了解我,说一些赞扬的话也是隔靴搔痒。也许还因为你也是从太钢出来的,我们有着近半个世纪的相知相处。”

 

  上世纪八十年代,王秀春、王绍曾、冯霞和我,被太钢文艺界的人称为“四条汉子”。这是套用中国文坛上曾经有过的对周扬、田汉、夏衍、阳翰笙四人的称呼。当年,王秀春在曲艺领域、王绍曾在音乐领域、冯霞在美术领域,以及我在文学领域,是太钢文艺界涌现的出类拔萃者。对此评价,我们其他人都是用了一般的谦辞:不敢当不敢当。独有王秀春以一个曲艺家的幽默才智,咬文嚼字地说:“没错,名副其实的四条汉子。”说着,他用手自上而下轻飘飘一划,把重音落在“条”字上,蓦然间就让人与“块头大”形成了鲜明对比:当年,我们四人都是瘦骨嶙峋——我九十七斤,王秀春九十八斤,王绍曾九十九斤,三人无一人能打起一百斤的磅砣。“四条汉子”经王秀春这么一“解构”,一句“不堪承受”的赞美之词,顷刻间有了幽默风趣的意味。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
  (右起:音乐家王绍曾、曲艺家王秀春、太钢文工团老领导李强、狄仁杰扮演者孙承政、作者)


  当年,著名评论家唐达成赞誉王秀春是“绝顶聪明”,王秀春摸摸自己满头浓密黑发:“没有谢顶,何来聪明?”

  王秀春的幽默感,可说是随时随地都能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。

  朋友们只要有饭局,都喜欢叫上王秀春。王秀春是酒席上的一道“发笑剂”(发酵剂)。

  酒席上上了啤酒,没有瓶盖起子,大家起哄,说王秀春伶牙俐齿铁嘴钢牙,他那张嘴比瓶盖起子还厉害。原本大家都带点调侃的性质,可有人不知轻重,干脆上前把啤酒瓶盖顶到他的嘴边。我觉得这样做把王秀春弄得挺尴尬,有些失之不恭,有些过份。但王秀春不恼不愠,故意做出痛苦状,委曲地说:“崩了我的牙,我可要你们‘以牙还牙’?”一时众人哄笑。

  王秀春家的窗户台上,总摆放着不知从哪收罗来的易拉罐空酒瓶罐头瓶,大家嘲笑他:“这么多瓶瓶罐罐不扔,干啥用啊?”王秀春从容不迫,“一本正经”地回答:“攒着,要不咋攒起我的万贯(罐)家产呢。”

  当年,《山西日报》全文刊登了王秀春的《十里钢城尽朝晖》。没有稿费,只奖励了一支英雄钢笔。当年这也算是一件贵重的奖品。但时过境迁,钢笔早已退出了现实生活。但王秀春仍视若珍宝好生收藏,后来还像传家宝似的赠给已经使用电脑的孙女。别人调侃他:“现在还有谁希罕钢笔?你不如把它埋到土里,哪天还能成出土文物。”王秀春却说:“你不懂,将来我还要靠它参加拍卖会,起拍价一个亿。”

  有一年,太钢文工团去很远的一个山区小镇演出。车出了山口,向路人询问:某某镇还有多远?答曰:十来里。车继续前行,一路上不断询问,一会儿这个路人说还有五六里,一会儿那个路人说还有十二三里,把全车人都说得晕菜了:这山路怎么越走越长?王秀春在一旁调侃地说:这山里的人大概不讲里(理)。

  有一次,市曲协主席王小东在车上问他:王老师,您有微信吗?咱俩连个网。王秀春叹了口气说:过去还有点儿,老了以后一点儿威信也没有啦!全车人一愣,紧接着醒过味儿来,大笑了好一阵。其实,王秀春知道微信是什么。

  王秀春的家务负担很重,他的许多作品,往往是他一边干着家务,一边突现灵感,随手记录下来。有一次我到他家,正巧赶上他在和面,做他拿手的“刀削面”。突然,他想到了什么,拿起手旁的笔就记录起来。我笑着调侃说:“记得契诃夫说过,做家务使人变得迟钝。你倒做家务做出灵感来了?”王秀春苦笑着晃晃他那沾着面粉的手,自嘲地说:“要不咋叫‘多面手’呢?”

  ......王秀春这样的急智敏锐,俯拾即是随处可见。常有妙语如珠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

  当年我就有一种预感:王秀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,只要给点阳光,必定是一片灿烂。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
 (太钢文工团的朋友在王秀春儿子的婚礼上)

 

  在工矿企业搞过宣传的人都知道,工业题材的作品最难写。想把好人好事的表扬稿,写出艺术性,又让观众“喜闻乐见”,谈何容易?你不得不佩服王秀春的聪明才智。他就有化平庸为神奇的本事,把一盘散沙似的表扬稿,凝聚成精彩纷呈的数来宝。出口成章,如数家珍,数着数着就来了宝。

  王秀春的《十里钢城尽朝晖》,在1973年的山西省曲艺调演中一举成名获得头彩。那次的全省文艺调演,我太太严淑鹤担任报幕员,类似现时的节目主持人。她回忆说,王秀春当年的表演,火的程度不亚于如今的明星出场。每次节目演完,报幕员上台报下一个节目,都会遭到观众的轰台,一阵阵掌声雷动,根本不容她开口报下一个节目。王秀春俩人一次次返场谢幕,观众还不让,有一次竟然谢幕达三次之多。后来王秀春两人只得准备几个返场小段,以满足观众的热情捧场。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    (1973年,王秀春创作并与孙承政合作演出数来宝《十里钢城尽朝晖》


  几十年过去,在我的脑海里,仍能清晰地冒出王秀春那双忽眨忽眨的大眼睛。人们说,王秀春的眼睛会放电,一到舞台上就能和观众触电般地交流起来。王秀春的“数来宝”,决没有冷场的时候,他一出场,剧场就是一股热流,一股笑流,往往是几个会心微笑的“哏”之后,接着一个大响堂。王秀春组织包袱的途径是如此广阔。他的“数来宝”借鉴了相声的手法,两人一逗一捧,说学逗唱、“铺平垫稳”、“三翻四抖”,把抖“包袱”运用得开阖自如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妙不可言。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之外,细琢磨又在情理之中。听着王秀春的“数来宝”,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:构思太巧了,语言太绝了。真可称之为“语言大师”。

  这样艺术化地宣传企业,自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。当年太钢的总经理商均一次开大会时说:“王秀春的一段快板,比我的一场报告还管用。我要作报告,要把太钢概括地介绍,三句两句还真是说不清,人们也不爱听。可到了王秀春嘴里,说出来就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了。”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   (1976年,王秀春创作并与刘培安合作演出数来宝《新炉长》)

 

  王秀春凭借自己的才赋和努力,自然获得了极大成功。他五次参加全国高级别曲艺汇演,四次获得一等奖,有一次是没有评奖。那都是与全国各路笑星,同台竞技脱颖而出。王秀春从事曲艺近60年,创作演出数来宝、小品等曲艺作品300多件,有近百件作品曾发表于《曲艺》、《天津演唱》、《工人日报》、《山西日报》及曲艺“精品专辑”、“汇集”中。数十件作品在国家级、省部级调演(大赛)中分获高等级奖誉,并在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录制播出。1973年,王秀春的处女作《十里钢城尽朝晖》问世,在山西省的首次曲艺调演中引起轰动。1976年以钢铁工人生活为原型创作的《新炉长》,代表山西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,受到曲艺权威的关注及好评,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并向全国播出;1980年创作了针砭时弊的《说话》,参加由文化部、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曲艺调演,获优秀节目一等奖;1981年创作演出了《该怨谁》,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调演,因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巧妙融合,在群星荟萃的角逐中,一举获得创作、表演双一等奖;1983年,王秀春荣获山西省首届“赵树理文学奖”,同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“全国工会优秀积极分子”奖章。1992年,曲艺小品《真假之间》参加全国首届曲艺小品大赛获一等奖,中央电视台《曲苑杂坛》录播,同获文化部第三届“群星奖”。1997年,数来宝《信不信由你》参加由中国曲协主办的“中国曲艺牡丹奖快板书大赛”,荣获曲艺界最高奖项——牡丹奖创作一等奖,作品收入《中国曲艺大辞典》。此外,快板小品《我是安全员》获中国文联、全国总工会、中央电视台、中国曲协联办的文艺汇演金奖;数来宝《心服口服》获中国人口文化奖;数来宝《人证》获文化部、中国曲协新书目大赛奖等等。

  二十世纪末,可说是王秀春的黄金岁月。随着一次次从北京载誉归来,一顶顶桂冠落在王秀春的头上: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、山西省青联副主席、山西省文联副主席、中国艺术研究院说唱中心常务理事、中国快板艺术研究会副会长……一个工厂里土生土长的业余曲艺爱好者,成长到如此地步,不说绝无仅有,也是凤毛麟角。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          (王秀春获奖归来)


  在一次太钢宣传队的老人们为王秀春祝贺的酒席上,其众多头衔职务成为朋友们起哄敬酒的由头。朋友们并无恶意,只是抱着好奇心,想看看把王秀春灌醉了,这么一个妙趣横生的人会生出什么怪洋相。王秀春当然不胜酒力,但人们仍不放过,说:太钢文工团就出息了你一个,头上戴了那么多顶桂冠,简直开了帽子工厂。大家为你祝贺,你不能扫了众人兴。数数你挂了多少职务,一个职务喝一杯。说着,有人上前准备捏住鼻子往下灌。王秀春干脆往椅子上一瘫说:“灌吧灌吧。一个职务一杯酒,这会长,那主席,职务满天飞,我都灌成了‘植物(职务)人’。”说着,一边翻白眼,一边将刚才蜷曲成醉虾的身子四仰八叉,嘴里顺势就把灌进去的酒都吐了出来。王秀春的机警智慧,把大家逗得笑了个前俯后仰。

《太原日报》刊登“钢城人物系列”之曲艺家王秀春篇
   (王秀春创作并与田宏民合作演出数来宝《该怨谁》)

 

  擅长创作数来宝的王秀春,他的众多作品,有着鲜明的“快板”特色。赵树理在《李有才板话》的引言中开宗明义:“作诗的人,叫‘诗人’;说作诗的话,叫‘诗话’。李有才作出来的歌,不是‘诗’,明明叫作‘快板’,因此不能算‘诗人’,只能算‘板人’。”剧作家华而实曾为王秀春写过一篇文章:《“宝”中之宝,人中之人》,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赵树理称《李有才板话》中的李有才为‘板人’,那么,擅长数来宝吟诵的人,可不可以称之为‘宝人’呢?我就是这样戏称王秀春的。”

  王秀春的成就在于他创作及表演了许多数来宝,也是因此而在中国曲坛闻名。此次集结展示王秀春创作的数来宝及其它作品,也许能与赵树理的《李有才板话》相得益彰。一个是农民中的智者,一个是工人中的智者。工人作者、农民作者,构成共和国民间话语的两翼。农民智者用“板话”记录和描绘了中国乡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沧桑变迁;工人智者的数来宝,则折射出曲艺作品在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特色。

  钟鼓馔玉不足贵。天生我材必有用。


(此文选自《撇捺人生王秀春》一书,全书将于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)


  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